2025-06-04
字級: A A A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

前往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的內容頁

校園霸凌問題近年來備受關注,影響許多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有些受害者在壓力下承受不住,選擇輕生或是喪命。據調查,15.1%的兒少曾有被霸凌的經驗,但校園霸凌的成案率相對較低,這顯示了許多霸凌事件難以被正式認定和處理。

霸凌的形式多樣,包括肢體、言語、關係與性霸凌。而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霸凌成為另一大隱形問題,讓受害者即使回到家中也無法逃脫霸凌的傷害。此外,「微歧視」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研究發現曾遭遇微歧視的兒少,遭霸凌的比例遠高於未經歷過歧視的同齡人。

然而,對於霸凌加害者的處置,單純依賴懲罰並不足以解決問題。許多施暴者背後可能有著自己的困難和壓力,或曾經是霸凌的受害者。這就需要我們從輔導和教育層面來著手,幫助他們理解行為的後果,並學會如何表達情緒與處理人際衝突。透過這樣的教育,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異,學會尊重他人。

此外,學校應該在課堂內外進行更多的宣導,讓孩子了解並接受不同的人格與背景。教育孩子「並非每個人都需要成為朋友,但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存在」,這有助於減少衝突的發生,並營造出一個更加友善的校園氛圍。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能讓孩子學會尊重多樣性,並且理解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獨特性。

旁觀者的角色也不可忽視。如果同學們能在看到霸凌事件時,適時地提供協助或向老師反映情況,可以幫助及時遏止霸凌行為,進一步促進友善的校園文化。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建立有效的輔導機制,確保學生在面對霸凌時不會因為過程的繁瑣或害怕被標籤而不敢求助。

雖說法律對霸凌的規範提供了必要的處理機制,但要真正解決霸凌問題,關鍵仍在於預防與教育。單靠懲處手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學會接納和尊重他人的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安全、支持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資料來源:
教孩子「沒有一定要喜歡所有人,但接納不同」兒盟白麗芳談霸凌